雨水實驗室

1-1.jpg

設計者:甘宣浩、江能煜
 
指導老師:張懷文

建築史家科洛米納(Beatriz Colomina)曾說:
現代主義有時將建築徹底變成了一個視覺機器,需被考慮的環境因素被徹底交到工業產品的手中,空間構成本身可以具備的氣候性影響被建築師們忽略了。

這個設計是一個都市中過濾雨水的淨水器,調節周遭溫度的小亭子,也是座可移動的測量站;當它穩定而嚴謹的收集著每一場雨的同時,你也可以獲得一杯冰滴咖啡。以再生能源與設備空間化的方法,視這微型建築為一種新的基礎設施,將能源再利用與人們日常生活的文化作一個傳接。

這個針對能源收集再利用的prototype,同時可與都市中其他的infrastructure作結合。以地下街的出入口為例,地下街本身存在著各種物理環境的問題,透過這樣的結合解決問題的同時,讓能源再利用的過程也是可以被經歷的空間經驗。當它如同路燈這樣的微型基礎設施散佈於都市形成一個網路時,將會是一個新的都市雨水利用系統。

Photo Collection

2-5.jpg
2-4.jpg
2-3.jpg
2-2.jpg
2-1.jpg

你願意等上多少時間,只為了喝上一杯真正的咖啡?
建築作為服務水的載體,發展為細長的結構框架以順應水的重力特性,由上而下:採集雨水 > 雨水出濾 > 儲存 > RO濾水系統 >冰滴咖啡設備 > 輸出咖啡。透過製冷晶片產生的冷卻能力,容器內的水體得以降溫,藉由兩秒一滴的速度緩緩低落至咖啡粉表面;每四小時生產出8杯咖啡單位。透過雨水泡製的咖啡,每一杯都是珍貴的。

快速移動與組立的能力,源自於構件設計。依照拆解程度應對不同道路尺度的限制,Raining Lab可以藉由1.5噸/3.5噸/15噸噸吊卡車運送。應對多變的臨時狀況時,都市的供水系統依然能正常的運作嗎?因此我們提出Ra i n i n g L a b計畫,透過雨水蒐集過濾,利用單一建築體取得淨水,結合現有的運送模矩,我們可以前往更多不易抵達的地方。
從與民眾互動的過程中,透過建築的思維看待水資源與能源等議題時,我們可以提供甚麼不一樣的思維及應對,而未來在於該領域將如何整合其他的專業進來共同參與,關心那些其實一直都存在我們周遭,卻可能被我們忽略的資源。


 回上一頁